,王航就开始游走在中西部各州了解情况,一方面不断与有名的经纪人接触,逐渐成为朋友的同时也逐渐掌握美国粮食市场的竞争体系;另一方面,他驱车到各州广阔的田地间,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甚至有时一直跟在满载粮食的大卡车后面,认识了所有隶属与高鸿的系列粮仓。 即使是在努力得过分的嘉谷国际化团队中,王航此举也堪称疯狂。 要知道,在遭遇超级干旱的美国中西部,室外温度有时能上升到40c,一周下来,人都能被晒掉了一层皮。当一个月后,王航到高鸿大豆贸易部经理塞尔西的办公室来汇报工作时,塞尔西差点就被他黝黑的皮肤亮瞎了眼。 等了解到王航的工作强度后,塞尔西一个劲地庆幸:“上帝保佑,幸好纳斯你没有猝死……”然后强烈要求王航压缩工作时间。 这时候,就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了,或者说,对于劳动权益的高度关注,才是中美员工之间真正的差异。 在美国,打点上下班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粮食贸易这一行又不太一样,譬如在粮食丰收的季节,所有人员都会陷入一片忙碌,自然也无法做到准点上下班了。不过这是行业特性,倒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而且工作的时间长,忙碌过后休息的时间也长。 但如果不是在忙碌的季节,特别是在天气如此难熬的情况下,哪怕保持王航一半的强度工作…… 塞尔西扪心自问,年轻时期的自己,能做得到吗? 答案:我做不到! 这种天气下,不要求延长休息时间都算敬业了,还自动加班加点?真当自己是牲口吗? 再看看嘉谷国际化团队中,其他人虽然没有王航这般疯狂,但同样是沉迷工作无法自拔,塞尔西就用极为复杂的语气问王航:“中国人,都是这么工作的吗?” 虽然这符合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个印象——天性勤劳。 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名号不是白来的。制造业是最能体现工人“勤奋与否”的产业,追求更高效率、更统一质量、更低成本的制造业,最适合的管理方式就是军事化,把人异化成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像一个月休息两次、几年回家一次、强迫性加班、集体化生活……简直是信手拈来。 但嘉谷这帮“牲口”的勤奋程度,未免太吓人了。塞尔西其实更想问的,就是嘉谷的员工,都是这么工作的吗? 如果是的话,塞尔西都考虑要不要辞职了。给再多的钱,他也受不了这种工作强度啊。 王航倒是笑了。 哪有这么可怕? 首先,中国人也并非天性勤劳的。 刚刚改革开放时,一些应邀来华的国外专家对中国国营企业工人的最大印象,就是懒惰,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要三个人干;不管任务有多急,午睡时间雷打不动…… 只不过,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造,中国的所有产业都几乎是被制造业“改造”了——饭店的服务员要做广播操,白领要参加拓展洗脑,互联网公司还有首席价值官……无论是华为比亚迪,还是bat,所有企业都是按制造业进行管理,核心都是“更高的效率、更统一的质量、更低的成本”。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年轻人,特别是从90后进入职场开始,也跟美国年轻人一样,对这套管理模式嗤之以鼻了。他们简单地追求“996”,做不到的企业就是资本家的剥削…… “嘉谷尊重员工的个性,也从不强求员工加班加点。但是,嘉谷的制度是公平的,愿意付出更多的员工,自然也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王航解释道。 在嘉谷中,他从来就不是天分最好的员工;而他能爬到今天这一步,靠的就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跟他一样的还有驻扎在沙漠开荒的魏明,几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在嘉谷体系内晋升。可以说,嘉谷的制度也正是为这些人所准备的。 塞尔西还是不能理解这些仿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