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如此:出征江淮的唐军,有侍卫亲军四万、百战军一万、藩镇军三万,涂山与清流关之役,各得俘虏万余,总兵力已然超过十万。 百战军携涂山俘虏数千,战于楚州,孟平与马仁裕胜负未分;侍卫亲军主力两万余兵马,并及五六千滁州军俘虏,在李从珂带领下,于扬州攻城掠地,连克六合、天长等重镇,先锋日前已到达扬州城下; 李彦卿带侍卫亲军十个指挥,攻占盛唐后,向庐州进军;李彦超带侍卫亲军十个指挥,并及藩镇军攻打寿春;丁茂带侍卫亲军六个指挥,并及滁州军俘虏四个指挥,攻打庐州,日前已克慎县;史丛达带侍卫亲军四个指挥,并及滁州军俘虏两个指挥,攻打和州。 日前得知史虚白、韩熙载对江淮的用兵策略后,李从璟先令史丛达自和州回师——和州刺史王彦俦,拒城坚守,史丛达连攻三日未克;再令李彦超率侍卫亲军十个指挥,南下往盛唐驻扎。 “淮南军三路北上,东路军出海,行踪难觅,中路军依仗扬州城,难以攻打,眼下所能图者,唯西路也,朴建议先取西路淮南军!”诸将依次发言后,王朴开始总结并且提出建议。 他道:“西路淮南军,意在寿州。寿州者,大军后方关键之所在,不容有失,此为其一;淮南军增兵江淮,以西路兵马最盛,彼之西路能胜,则淮南反攻之势不可扼,换言之,若彼之西路不能胜,则淮南仅能维持守势,故而破淮南反攻之势,当破西路,此为其二;西路淮南军,自楚地远道而来,正所谓百里趋利蹶上将军,眼下彼部正疲,且庐江、舒城皆非大城重镇,彼部无可依托,正好野外与之决战,野战乃我军之长敌军之短,以长击短,胜之易也,此为其三。” “有此三者,当攻淮南军西路无疑!” 王朴话音落下,桑维翰接话道:“西路淮南军,精兵四万,掩有楚地之胜,士气正高,我部能调遣之兵马有限,如何敢轻言取胜?” “沙场争胜,不以兵马多寡而论之,况且贼军虽然势大,我军铁甲亦是不少,何以不能胜之?”王朴说完这话,向李从璟拱手,“请殿下决之!” 桑维翰也向李从璟行礼道:“请殿下决之!” 诸将纷纷起身抱拳,“请殿下决之!” 李从璟站起身,“江淮之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淮南军三路来袭,退守无益,唯有迎面破之,方能固我江淮战果,以利来日尽取江淮十四州,王朴之言,深得孤心。” 说到这,李从璟目光锐利,“要破淮南军西路,先必夺庐州城,得庐州城,则淮南军侧翼不保,图之易也!令,史丛达率部西进庐州,汇合李彦卿、丁茂所部,攻打庐州城;再令,李彦超率部南下,牵制淮南军西路,策应庐州之战!” 庐州城虽是州城,并非重镇,庐州兵马不精,数量同样不多,这是军情处与斥候早已探明的消息,因为有机可乘,故此李从璟态度明确。 李彦超、李彦卿并及丁茂史丛达四将,兵马共计两万左右,淮南军西路虽有四万精兵,未必不能图之。 军令下达,火速传往各部。 数日后,庐州城前。 最先抵达的丁茂,随后抵达的李彦卿,以及最后增援过来的史丛达,三将齐举中军大帐,共商攻城大计。 三将之中,以丁茂为首,是为攻打庐州之主将。 “你我三部合军,兵力已达三十个指挥,仅是侍卫亲军精锐就已逾万,庐州不过一座小城,三四千老弱之卒,日前某已连攻数日,彼之城防力量,已被某消耗过半,如今两位既到,你我三军齐心,旬日必克之!”丁茂对史丛达与李彦卿道,庐州并不真是一座小城,丁茂说它小,是说他军事实力弱。 “丁将军所言不差,庐州之所以能坚守不降、连日力战,所依仗者,无非舒城、庐江一带的四万援军,若非如此,此城早已是囊中之物。”史丛达颔首,说出自身见解,“淮南军西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