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接着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甚至认为是不同的纵火犯所为。但根据现场留下的足迹,确定是同一人所为。 他重新更换了一张照片。 “这张是在服装学院后门拍下的现场照片,大家可以看到,整个铁栅栏门都已经呈半融化状态,中间的深色位置,是死者遗骸曾经存在的位置。在高温下,死者的遗骸已经一点儿都不剩了。然后我们再看这俩被烧毁的旧车,车头虽然也融化了,但主车身还有大部分残留,里面的车座椅还算完整。 会场内有警员分析道:“这是否说明纵火者已经更换了燃料,并且使用的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东西?” 刘水点头:“根据鉴证科的专家所做的分析,确实已经更换了比较‘安全’的燃料,但这个‘安全’只是相对的。我来请他们做一下介绍吧。” 一位专家站了起来,投影了一张照片:“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在现场找到的,疑似纵火犯所使用的工具的残骸。这片半透明的碎片,是一种合成材料,它是武器级别的,多用于燃烧弹的外壳。我们在这片碎片上找到了疑似沥青、煤油的化学成分,这是用于一种古老的燃烧弹的‘装药配方’。” 唐宋明举手问道:“可不可以理解为,凶手用较为现代化的外壳,套用了古老的燃烧弹‘装药’,做出了一种相对廉价且容易获得的燃烧弹?” 那专家点头:“我国是生产合成材料的主要国家,类似的外壳材料,在我国并不难找,只要原料充足,配以3d打印技术,就可以大量生产这种外壳。沥青、煤油等物,也是比较常见的化学用品。只要有一个小作坊,就可以生产了。不过,这个‘燃烧弹’上有一种很特殊的东西,请大家再看一下这张照片。” 照片上有一个外壳带有烧灼痕迹的金属零件,上面有电路板,还有控制键和电线,电路板上刻有外文字母,看上去较为复杂。 现场有警员懂行,忍不住惊呼起来:“这是……火箭弹上用的引信吧?!” 那专家点点头:“这位同志说的没错。经过我们的反复核实,这种引信是由某个苏联加盟共和国设计并生产的,并用于bm-21‘冰雹’式火箭炮的特种炮弹,也就是说,它本该是一种火箭弹的引信。至于它为什么出现在了这里,还用在了纵火犯所使用的燃烧弹上,我们就不好判断了。” 刘水问那名懂行的警员:“这个引信很特殊吗?” 那名警员脸色很差:“如果是那样的话,情况很糟……看到上面的俄文字母了吧?在冷战年代,前苏联为bm-21的火箭弹研制过很多引信,像这个引信,外形挺像上攻坚弹上使用的机电双路延时控制发火引信及其保险设置。在火箭弹刚刚启动飞出时,还要先解除第一道保险,并启动控制电路。如果火箭弹击中目标,那么它会在引信机械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