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说话,而李晓峰并不认为自己的实力比小斯差。 这些还都是后话,某仙人提前考虑也是做一个心理准备。而这次将三个心腹召集起来,他更重要的还是减少将来的麻烦,最好是现在就给这三个人排定秩序,免得今后又要像列宁和托洛茨基,斯 大林和小斯,以及他和小斯这样撕逼一回。有些斗争能比避免就避免,过多的内斗妨碍政治稳定,从而耽误大好局面啊! “雾风耶维奇同志,说说你最近的工作吧!”李晓峰首先点了雾风耶维奇的名。 对雾风来说,最近这几个月他是老实不少了,经过上次的教训之后,他稳重了不少。在库尔斯克方面军当政委,不说大放异彩,至少算得上是兢兢业业。反正乌博列维奇很满意他的表现,对其评价是:“雾风耶维奇同志虽然很年轻,但却没有年轻同志的浮躁,稳重可靠,所有的工作都完成得漂漂亮亮,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尤其是对于他不太擅长的领域,能够及时的向其他更擅长的同志求教学习……不骄不躁颇有大将之风……” 能让乌博列维奇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足见雾风还是大有进步的。不过李晓峰不信某人经历过这一次就大彻大悟痛改前非了,至少是不完全相信。他觉得雾风耶维奇恐怕仅仅是暂时老实了一点,一旦风声过去了,不排除固态萌发的可能。所以对于这个第一顺位的接班人,李晓峰的态度是必须长期的磨砺。 所以当雾风耶维奇工作汇报完毕之后,李晓峰没有特别的表扬他,而是表示满意并激励他再接再厉。看得出,雾风的那颗小心肝因为某仙人略显平淡的表态有些颤抖了。 至于布尔加宁,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一直在波罗的海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工作,其实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别看他一度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但他压根就不是什么将才,也只能搞搞后勤和军政工作。 实际上李晓峰最不关注的就是布尔加宁了,甚至布尔加宁表现得越出色,他还越觉得麻烦。只不过,布尔加宁的表现真心是不突出。主要是波罗的海方面军实在没啥值得一提的战斗可言,战争这一年多以来都是在固守、固守、固守。 固守固然保证了东普鲁士和波罗的海这一线的安全,但确实是比较乏味的,在那个方向上的将领可以说战术水平还停留在一战的层次,就是通过密如蛛网的阵地拖延德军的前进脚步,仅此而已。 所以李晓峰不痛不痒的也表扬和勉励了布尔加宁两句之后,重点考察乌斯季诺夫的表现了。说实话,他的表现真心很不错,从1941年11月开始,乌斯季诺夫的主要工作就是两项:第一,保证坦克生产,第二保证飞机生产。 似乎很简单?不,实际上是一点儿都不简单。苏联在战争爆发时,有三个坦克生产中心,技术最雄厚的两家一个是哈尔科夫一个列宁格勒,其实就是历史上t-34的设计生产中心和斯 大林系列坦克的设计生产中心。至于车里雅宾斯克,作为新厂,其技术能力(设计能力)是有限的。 在战争爆发之后,苏联的头等大事就是生产t-34及其变型车辆。似乎历史上的看法是,t-34生产比较容易,可以用暴兵流淹没德国佬。但实际上t-34生产并不容易。 从整体设计上说,t-34车体用了较多的倾斜装甲,这虽然有利于增加防御力,但却是生产中的大麻烦。需要比较高的焊接工艺,而这上面苏联真心是差点。 而且这还是最简单的车体制造,更大的技术难题还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b2系列发动机因为用了较多的铝合金,其生产性能其实是比较差的。看看德国人在二战中也试图生产柴油机,但最后却不得不放弃了,可见当时的柴油机并不是谁都能玩的。尤其是对于技术比较薄弱的苏联来说,能用b2暴兵,真心是不容易。 再说变速箱,传动系统始终是苏联最薄弱的所在,精密的齿轮加工对于粗狂的毛子来说,确实不容易。实际上不管是t-34还是斯 大林系列重坦,其变速箱相对于英国、美国和德国来说,真心只能说简陋。 一个固定轴机械传动装置苏联都弄得磕磕巴巴,以至于在二战中t-34需要背着一台备用的变速箱参加战斗。可见其可靠性和寿命是多么渣。 所以,对于乌斯季诺夫来说,怎么利用好苏联现有的资源,将其整合起来大量的生产军队急需的坦克,就是一大考验了。事实证明,这个年轻人干得非常不错,当德国人从1941年七八月份到1942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生产出了将将一千辆四号坦克和两千多辆三号坦克时,苏联的三个坦克厂却在乌斯季诺夫的督促下生产了近七千辆t-34-76和一千余辆t-35a(不算北方工业产量)。 这么说吧,仅仅是中型坦克一项,苏联就同对手拉开了差不多三倍的差距!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