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说吧,一战的德制战舰最大装甲厚度350毫米是挺夸张的(二战的卑斯麦也不过320,皇家海军末代战列舰前卫号也不过356,当然乔治五世比较夸张381),但是这只是最大厚度,其实主装甲带大部分区域都没有这么厚的。 也就是说女王的381毫米穿甲弹在15公里上的穿甲厚度干不穿德国人主装甲带的最厚的那个部分,但是足以威胁其余稍微薄一点的部分了。毕竟德皇、国王级主装甲带最薄的地方只有80毫米,巴伐利亚也只有120毫米。 可能有同志要问,那为什么是15公里而不是13公里呢?原因很简单,英国人也害怕,巴伐利亚级的380虽然弹丸轻一点儿,但是威力真心是不小!尤其是要看到,德国人的轻弹越近威力越大,在12.5公里的距离上能穿350毫米垂直装甲!再往里走,女王级也吃不消了! 所以英国人只能维持这个相对安全的交战距离,这样他们有机会解决对手,但又不至于冒太大的风险。同样的,巴西列夫也害怕,虽然除了两艘巴伐利亚之外,其余的战列舰都只有305毫米主炮,要想k.o对手似乎要往里走,但是真心也是扛不住381毫米穿甲弹,只能在15公里的距离上游斗 而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说有趣的原因所在,双方都害怕被k.o,而又不想放弃决战的机会,结果也就演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而这也导致了这场海战中双方都取得了大量命中记录,但却无法终结对手。 比如说女王号就被前后命中了8弹,主装甲带上部被开了好几个10米x8米的大口子,后部舰桥更是浓烟滚滚,但是航速却一点儿都没掉,回厂修理了半个月就重新返回了前线。 五艘女王级中最惨的是编队末尾的马来亚号,攻击她的是总督号和威廉皇太子号,两舰的20门305毫米主炮是弹如雨下,哪怕不能击穿马拉亚号的主装甲带比较厚实的部位(德制305一战中15公里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在226毫米左右),但是打打其他薄弱部位还是轻松畅快的,比如上部装甲带,这里几乎被穿成了蜂窝煤。 这么说吧,马来亚号舰体中部的152毫米副炮炮廓几乎被全部击毁,如果不是消防损管给力,估计已经爆了。 当然,同样的,巴西列夫这边也不好受,毕竟女王级的主炮还是更狠一些的。比如国王号,舰体中部的那座主炮就被打哑了,差一点就点了天灯。 而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德国人的奇葩所在了,舰体主装甲带他们确实挺厚实的,就像个铁乌龟。但是炮塔却莫名其妙的砍掉了一大截,比如德皇级和国王级,主装机带最厚处是350,而炮塔正面和炮塔座圈附近却只有300毫米了。 而英国和美国战舰,炮塔一般跟主装甲带最大厚度相仿或者大大超出。尤其是变态的美国佬,其炮塔厚度简直是丧心病狂,南卡罗来纳主装甲254毫米,炮塔是305毫米,到了怀俄明主装甲带279毫米,炮塔356毫米,内华达主装甲带343毫米,炮塔三联装的457毫米,双联装的406毫米,到了宾夕法尼亚干脆就是457包办了。 为什么英国人和美国人认为炮塔要更厚实一些呢?很简单,从中弹概率以及中弹之后的后效来说,炮塔中弹更危险!所以必须更厚一些! 而德国人却反其道行之,只顾保护小弟弟,却觉得脑袋略低一等,不过也不得不感慨德国人的运气好,就算炮塔中弹也没有被一锅端。而英国人这方面人品就很差了,胡德号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人品简直没法说。 海战还在继续,随着一艘艘战舰起火冒烟,双方都在咬牙支撑,而这个时候就看谁更坚强,或者谁还有更多的底牌了。 比意志皇家海军自然是不怵的,但是比底牌达内尔就要落后,毕竟他现在是在俄国人的地盘打仗,随着舰队主力北撤,他几乎是毫无后援。而巴西列夫不一样,他在自己地头上作战,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援。比如苏霍伊的空军。 是的,小胡子依然不服气,虽然因为油料的关系他被迫离开了战场,但这不等于他就放弃了,很快他组织起了最后一波攻势。为了取得战果,这货放弃了继续驾驶战斗机或者侦察机,亲自登上了一架鱼雷机,发誓要为甘古特级上的兄弟们报仇! 为什么苏霍伊驾驶的是鱼雷机而不是俯冲轰炸机呢?原因很简单,俯冲轰炸机返航之后全部歇菜了,俄国本土产的发动机真心是山寨货,一点儿也不耐艹,无奈之下小胡子只能玩鱼雷机。 不过苏霍伊重新赶回战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期间,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官兵们也在试图为舰队主力解决问题。之前出了差错的德皇在紧急修理了舵机之后,跟在三艘僚舰后面向战场敢去,而另一头,被重创的萨梅科夫编队也试图尽最后的努力……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