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带有自己的惯性,该发生的,最后总会发生,历经打击,饱受摧残的周钟,最终还是如历史上一样,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为明清时期的官职,庶吉士为皇帝近臣,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为皇上讲解经籍,成为庶吉士,既可以接触到朝廷中的大事,历练本事,又能时常和皇上相处,加深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印象,为自己将来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朝廷中的内阁辅臣,也经常会从庶吉士中挑选,所以说,成为庶吉士,乃是一条能够快速获得升迁的终南捷径。 抛开为人不提,单以学问而论,周钟的学问还是非常不错的,再加上崇祯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他对这个长相不俗,文采不错的年轻人印象很好,也有意磨炼栽培他,是以最近一段时间,周钟经常能参加到这种内阁辅臣级别的朝议之中。 历史上的周钟是通过科举而获得庶吉士一职,而在这个平行时空里,周钟却是靠着国舅周奎的举荐,而得以成为天子近臣。 周钟虽然是靠着无节操地巴结逢迎周奎得以上位,但在崇祯面前,他则又是一番模样。 崇祯平时就某事征询群臣意见时,与唯唯诺诺的众人不同,周钟很敢说话,经常做出一副耿直的样子,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旗帜鲜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让崇祯对他很是欣赏。 虽然有时周钟也会说错话,但崇祯对此并不在意,年轻人犯点错误,不是很正常的么?他的‘耿直’让崇祯很欣赏,甚至拿他当做铮臣看待。 面对一旁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蒋德景,周钟毫无惧色,对着崇祯侃侃而谈。 “皇上,臣听闻,士气宜鼓而不宜泄,而今我朝十五万大军齐聚宁远,九边猛将云集于此,将士士气高涨,以此强军击败满清,并非难事,前日洪大人击溃来犯的满清英亲王阿济格便是明证; 而洪大人一味死守不出,徒然靡费我方士气,于战局并无半分裨益,臣附议陈阁老所言,此战当速胜,不宜多拖,否则定然生变,对我大明不利。”周钟慨然说道。 户部尚书李待问皱着眉看着周钟,周钟的伪装,瞒得过崇祯皇帝,却瞒不过在宦海沉浮多年的李待问,李待问觉得面前的这个年轻人,爱说大话,表里不一,表面装出一副慷慨大义,铁骨铮铮的样子,其实他的一切言行,全都在揣摩圣意,迎合崇祯的想法。 他觉得周钟刚才的一番话,看似蛮有道理,其实都不过是在纸上谈兵,他觉得周钟不但是个表里不一的小人,还是一个绣花枕头,外面看着不错,其实里面就是一包草。 李待问轻咳一声,迈步出列,对崇祯禀道:“皇上,洪大人统率手下士卒,九年剿匪,辗转于陕,甘,宁,豫等地,所过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谓军功累累,战绩辉煌,皇上,臣以为用人当不疑,疑人则不用,既然皇上已拜洪大人为帅,此番征辽之事,便应由洪大人一力决之,切忌随意干涉为好。” 李待问表明了支持蒋德景的态度。 崇祯看着这边的蒋德景,李待问,又看看那边的陈新甲和周钟等人,他的心中宛若一团乱麻般,不知该如何决断。 默然沉思半晌,崇祯在心中也慢慢地有了主意,他觉得李待问说的不错,心中还是倾向于支持洪承畴,因为洪承畴已经用以往的战绩证明,目前他依旧是大明最优秀的军事统帅,崇祯觉得自己最好还是选择相信他。 崇祯轻咳一声,目光在群臣的脸上一一扫过,看着众人神色各异的脸色,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崇祯正待开口之际,兵部尚书陈新甲再度出列。 “皇上,非是臣不相信洪大人,实在是我军此战,除速胜一途,再无他路。”陈新甲开口便是惊人之语。 “皇上可知,如今我大明国库早已空空如也,十五万大军远在辽东,人吃马嚼,每日靡费钱粮巨大,数目惊人; 皇上,臣如何不知满清擅攻,我军擅守?但若是任由洪大人慢慢守下去,只怕清军未败,我朝户部财政便已率先崩溃。” “是以,臣之所以主张速战,实不得已耳。”陈新甲脸上的神色也很复杂,他潜意识深处,也明白洪承畴的战略并无问题,但每日经由兵部之手,输送往前线的大量粮草物资,早已让他不堪重负,捉襟见肘。 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