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师的人都回来了,该回北京了。 只不过这次返回,朱允炆选择了微服私访,看一看大明的底层,到底有没有一改登基初期的落魄与窘困。 洪武朝,用了三十一年打造地基,建文朝,用了十四年来建筑。 盛世,终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再次降临华夏大地。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看未来三百年? 建文十四年,十一月。 顶着寒风,踩着积雪的朱允炆再次回到北京城,面对群臣,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用五年时间,开盛世。 多年前,朱允炆曾从百姓家余粮、余财,官仓储备、官冶铁数量、文教、军强等方面定下盛世六条标准。 受益于朝廷不扰民、征民必给徭役钱,税赋较轻,加上连年来整体风调雨顺,大明最底层的百姓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吃不起饭的困境。 按照各地府州县文书,各地暗访、暗查,朱允炆初步判断,大明距离盛世已然不远。 寻常小县百姓之家,超过七成有一年以上存粮,九成以上百姓存粮不低于半年,剩下不足一成,不是孤寡,便是家中遭遇困境,因病因缺失家庭主力造成困顿。 百姓手中有余财已不算什么稀罕事,在耕作的同时,男人出力做点工,一年下来家庭存余个四至五贯还是常见,少的也有两贯。受益于地方基建、水利工程等进行,地方百姓做工机会也多。 而社学、县学、府学、国子监的四级制度确定,特别是国子监基本取代科举,让底层社学教育逐渐兴盛,而初级教育的强制性与扫盲的进行,让百姓之家无白丁不再是梦,孩子识字也算是完成了这个目标,毕竟孩子迟早会成为丁口。 至于官冶炼铁的产量超过一万万斤的目标早就突破了,建文十三年官冶炼铁的产量甚至达到了两万万六千万斤,而今年官冶铁的产量突破三万万斤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而军强中敌丧胆的目标,这个不好说,因为敌人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什么丧胆不丧胆了。军强的指标,早在一场场战争中奠定下来。 盛世六条,除了少数的百姓存粮不足外,基本上已全部实现。 朱允炆并没有急着宣布盛世的到来,也不准许朝廷公文里妄议盛世,因为在朱允炆看来,大明依旧算不上富裕,哪怕一些士人与百姓已经感觉到日子好过了。 在建文十五年的元旦,朱允炆喊出了用五年时间攻坚克难、帮扶贫困百姓,开创大明盛世的强音。 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将盛世界定在具体的年份里。 大明百姓终于看到了清楚的盛世时间表,那就是五年之后的建文二十年! 为了实现盛世,朱允炆命令户部与地方行省、府州县拿出扶贫举措,对于家庭困难,丁口失去劳作能力或因病致贫者,经户部、督察院、安全局等审核之后,免去其若干年徭役与税赋,若家庭实在困苦,则以养济院标准,发粮以供其存活。 二月时,户部尚书夏原吉进入武英殿,奏报道:“经初步核算,十四年,两税合计四千三百余万贯钱钞,商税为两千零三十七万,首次突破了两千万贯钱钞,达到了两税近一半,盐铁茶专卖税合一千一百万贯。去年一年,税赋总和达七千四百余万贯钱钞,相对十三年时增长百分之十四。”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各中数据,微微点头:“开国四十六年,终有所成。” 夏原吉笑道:“都说宋廷最富,可翻看史书,熙宁至元丰年间,不过六千余万贯。” 朱允炆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宋廷时的富,可与大明的富完全不同。大宋的富,盐铁茶专卖税占了不少,商税畸重,民税并不占主。说到底,宋廷在富裕的背后,是农民交不起税,商人与富人支撑起了繁华。” 夏原吉对朱允炆的观点很是认可,正色道:“朝廷对民两税稳步增长,一方面是田亩开垦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而抑制土地兼并之策取得显著成效,又保障了百姓手中有田可税。” 朱允炆背负双手,嘴角带着笑意。 自建文四年至建文七年,朝廷动用了大量人力实现了最短时间的人口普查,并通过照身帖、照身牌来确保人口普查的真实性,当年结果是七千一百余万人口。 而到了建文十四年,七年的时间里,大明人口增加了一千二百多万,人口已然达到了八千四百余万。百姓生活的改善,带来了极大的“生娃”热情,每年有近二百万婴孩诞生,这个增长速度堪称惊人。 用不了十年,大明人口将突破一万万大关。 朱允炆笑道:“人口增长是好事,也不尽全是好事,若是人口增长过快却没有相应的对策,很容易导致某些地方人均土地过少,继而带来饥荒等问题。户部需要尽早拿出各行省、各府人口密度图,对于山西、山东、河南、江浙等人口过密地方,适当分流移民才是。” “东北这些年开发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