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了。 虽然李文忠的劝诫并没有止住朱元璋的屠刀,但当时的官员与将领,无疑看到了李文忠的“保全”之勇、之信、之义,对其敬佩由衷而生。 后来李文忠虽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产依旧存在,庇护着曹国公府。 朱允炆看到了这股庇护的力量,也明白了历史上“自己”为何会信赖李景隆,他站在统帅的位置上,是有着军队背景的。 只不过武勋的冒死求情与文官的落井下石比起来,显然是不够看的。 御史们很有效率,将李增枝的罪行罗列出十六条之多,并给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总结: 按律当斩。 朱允炆看着刑部与内阁递送上来的文书,也有些挠头,自己的初衷只是惩戒下曹国公府,警告下其他人,莫要勾结官员,结党营私,可不成想,事情到现在俨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处不处死李增枝,在朱允炆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要死的不是李景隆。 只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文官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团结,御史的紧密配合,对话语权的操纵,让朱允炆有些不安。 “命东厂接管调查,查探李增枝罪行是否属实。” 朱允炆并没有被文官牵着鼻子走,而是将案件压了下去,将办案权转移到了东厂。 在此事之外,礼部与安南使臣的交锋也告以结束。 在朝会之上,安南使臣提出割让部分土地,以求明廷原谅冒犯之罪,并表示会将俘虏百姓送归大明。 朱允炆并不认可这个结果,但考虑到内阁支持,加之今年朝廷开支过大,事务过多,不宜远征安南,便下旨道:“安南割地不足以偿祸乱之害,命安南偿还一千万两,以作赔偿之用。” 安南使臣错愕不已,一千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安南国狭,银矿又少,哪里能拿得出如此之多银两。 “此事臣不敢擅专,当归问主上,再回禀天朝。” 安南使臣不甘地回道。 朱允炆冷冷地看着使臣,道:“转知胡季犛,若他胆敢欺罔大明,朕将兵发百万,马踏安南!” 第三百七十章 官员的翻云覆雨手 安南可能会通过割让部分地盘以争取时间,但让他们出钱,那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朱允炆没指望与胡季犛签署不平等条约,按照历史记载,胡季犛心狠手辣,颇有手段,向来自负,似乎在他眼里,安南就是天下第一,其他都是垃圾。 不过有这种思想也很正常,毕竟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后世的他们不也狂傲过,结果不一样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群人就是欠收拾,好好说话对他们没任何用处,他们只相信拳头。 礼仪之邦的束缚害死人,宽宏大量也会害死人,所以朱允炆决定不做老好人,丢出一个安南无法完成、无法实现的条件,不是为日后开战找借口,而是为了逼迫安南不得不应战! 在朱允炆一面处理安南、曹国公府问题的同时,山西百姓已从最初的不安,逐渐安稳下来。 各地贴满告示,此番山西移民朝廷不做强制要求,即不会强行摊派人数,迁移百姓离开山西。 虽然无数百姓对此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怀疑,但眼看着朝廷移民消息传开一个多月,无论是府还是县,都没有听闻强令移民的事。 军士没有调动,衙役没有行动,让百姓悬着的心放松下来。 忻州的一户地主黄矩四处安排伙计打探,确系朝廷不会强制迁移百姓,便彻底放心下来,为了安慰自己惶恐的心情,于是花费了一千八百两银子,在忻州城外买了一座荒山,打算修建一个庄园,再纳两房妾。 黄矩找来五百余民工施工,却意外发现荒山之下竟埋藏着大量的煤炭,而且还十分便于开采。 对于煤炭的价值,黄矩自是清楚。 考虑到朝廷正在疏浚会通河,而忻州又有沱河,可以直接通向青县,而青县又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自青县南下,便会进入会通河。 一旦将煤炭开挖出来,运抵京师或北平,将是一大笔财富。 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