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想要自己全家人的命? 这,这…… 朱允炆见常千里畏惧,微微摇了摇头,道:“朕想要你们继续深入北地,刺探情报。” “啊?” 常千里错愕地抬起头,一脸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继续说道:“北地大乱在即,他们越是混乱,对物资的需求也会增多。朝廷可以给晋商出关的许可,但主要货物需要由朝廷说了算。” 战争很吃盐,也很吃铁。 平日里节省,两天吃一次盐,可到了打仗的时候,那就少不了盐,顿顿都要有。 再说了,打仗的兵器也是会损毁的,总不能把蒙古刀当锯来用吧。受限于匠人规模,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其战刀数量都算不得充盈,一旦损坏多了,很难大量补充。 而借助商人之手,锄强扶弱,煽风点火,也算是弘扬正义了…… “皇上,草民没听错吧?” 常千里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 朱允炆认真地看着常千里,道:“朕允许你们在许可之下出关,但不允许你们擅自出关。另外,你们的家产朝廷不会动,但这一次北去与日活北去所得利,悉数抽出二成,交给大同都司用于新兵之策吧。” “新兵之策?” 常千里眼神一亮。 听皇上的意思,朝廷已经决定将大同纳入新兵之策范围,而这对于晋商而言,绝对是大的利好消息。 当兵的有了钱,就意味着他们家人有了钱,他们家人有了钱,就意味着商人有钱赚了…… “双喜,给他们吧。” 双喜拿了几份文书,交给常千里,道:“这是皇上写给你们的宽赦文书,不走内阁。” 常千里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接过文书,再次谢恩。 有了这文书,朝廷便会既往不咎,八大晋商的家产便是光明正大,见得了光的了。 至于不走内阁,也可以理解,晋商出关是秘旨,并非是公开的。 现在晋商带大量战马到京师,百官中必然会有人弹劾,只是他们再弹劾也不关晋商什么事,只能将弹劾对象定为郭英。 “下去吧,几日后会再传召你们。” 朱允炆挥了挥手。 常千里小心翼翼地离开武英殿,在宦官的引领下出宫。 徐辉祖有些担忧地说道:“皇上,眼下晋商听话,愿为朝廷所用。臣只担心时日长了,他们会有其他心思。” 朱允炆不置可否,道:“新军之策推行全军不可拖延太久,否则必损军心士气。可朝廷能拿出来的钱财却有十分有限,我们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打商人的主意……” 徐辉祖有些叹息。 建文二年还没走出正月,这花销预算已基本确定,户部方面,只给了二十个卫新军之策的银两。 要知道整个大明足有三百二十九个卫,除去京军、北平等地,按照户部的给钱方式,想要新军之策普至全军,至少也得十二年。 十二年,你户部等得起,当兵的等不起啊。 不过徐辉祖也清楚,今年户部还真的不是抠门,除了亲王、官员俸禄,预留赈济等,几乎所有的银两都投到了四个地方:报恩寺与英烈碑、混凝土道路基建、船厂、修河。 尤其是船厂,只今年预算便突破了四百万两,龙江船厂规模再度扩大,苏州、松江、镇江、东阳等船厂更是不断加派人手。 大造船只,尤以海船为主,这与日益频繁的倭患有关,与朱允炆的战略安排有关。 户部曾想拒绝过这一笔支出,可仔细算过之后发现,若不加大船只数量,放任倭寇骚扰沿海,所造成的损失很可能超出了四百万两,权衡之下,不得不点了头。 至于修河一项,也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万两。 工部认为北平乃是战略要地,是北部边疆的大本营所在,一旦北地出现战事,北平必会成为重中之重。 而会通河淤塞不通,大运河无法直抵北平,朝廷根本无法通过漕运保障北平用粮安全,只依靠陆运,可陆运耗时耗力,动用民工数量巨大,波及太广。 工部想在建文二年做点事,打开会通河,重新疏通京杭大运河。 朱允炆对于这个方案极为满意,不仅当即同意了工部的提议,还提升宋礼为工部侍郎,全权负责此事,并嘱托宋礼,开大河,以走宽船。 在朱允炆的战略构想中,京师早晚是要迁移到北平去的,只不过这个战略现在还不能提出来。 提前一步疏通水道,开通漕运,可以保障北平粮食供应,扫除迁都的最大障碍。 工部的积极表现,正中朱允炆下怀。 徐辉祖清楚,看似拮据的户部,一直预留着一大笔钱,不过那一笔钱,五军都督府不会去碰。 摊开手一算,除了已经分清楚的,加上不能挪用了的,现在的大明朝廷,还真的是穷了……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