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见马恩慧又抬起头,便说道:“书坊之人,称这段话为识语。” “可这本书真的请了名士,再三校正吗?” 马恩慧询问道。 朱允炆一摊手,道:“这个便需要询问二王了,此书出自书局。依我看,不过是夸赞溢美之言,招徕顾客罢了。” 马恩慧默默点头,看着店内购书者众,眼神中流露出了一抹笑意,说道:“之前臣妾还埋怨,耗费如此多银钱置办书局,如今看来,你是对的。” “那是。” 朱允炆自信地笑道。 走出中华书局,马恩慧看着隔壁竟也有不少文人,手持书籍在排队,不由好奇,问道:“这是作甚?” 朱允炆看了一眼,轻轻说道:“这是朱桂的生意,听说中华书局的事之后,非要参与其中,最后二王无奈,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售卖精致书柜、书架与书袋。” “短短时日,他竟做得如此迅速?” 马恩慧有些惊讶。 朱允炆笑道:“有利可图,自是不愿落于人后。现在看来,他是做对了。” “可是,你不是安排他回去……” 马恩慧有些忧虑。 朱允炆的安排马恩慧是知道一些的,朱桂上交封地,甘愿从商,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营生,而朱允炆给他的营生,便是挖煤。 煤炭,多产于山西、陕西等地,说不得朱桂还得回山西。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山东峄县有个大型煤矿,可交他营生。那里水运或海运,都方便一些。只是当下北地有些水道尚不通畅,只能走小船,这倒是一个问题。” 马恩慧心头一惊,拉着朱允炆的胳膊,不安地说道:“修河乃是天下大事,不可任心而为。” 修河,绝对不是后世,一台挖掘机便抗住了所有。 在封建王朝,修河是关联着国本的事,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隋朝灭了。 元朝修了修黄河,天下反了。 若朱允炆再来一次大动作,这天下…… 马恩慧很清楚,修河不是一条鞭法,也不是遏田产兼并,不是下达政策,执行政策这么简单的事。 修河,需要征用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民工,而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运河不太通 疏通河道,是朱允炆一直思考的事。 南京不适合建都,那最合适的地方,便只能是北平了。 可是北平附近的产粮区太少,所产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的,一旦迁都,迁移过去的人口可不在少数。 那位说了,没粮,就运粮呗,多简单的事。 大哥,这是古代,不是你拿着两块钱,出门右转一百米,去超市买一斤面就能解决肚子问题。 主产粮区,在江浙一带。 从这里运粮到北京,二千多里路,怎么运? 手推车? 你试试推两千里路有多难,有多辛苦? 再说了,推车的人也是需要吃饭的,运了三袋米,去的路上吃了一袋,到北京扔下一袋,剩下一袋子还得留车上,就指望这袋子米回去路上换点大饼吃了,全给了北平,咋活着回去? 哦,给钱也行。 啥? 一两银子? 坑人也不至于这样坑的吧? 两千里路,你就给我们一两银子? 欺负老实人不是? 那位也为难,你们总共就运来两石米,你还想要多少? 两石米,一两银子,就这价,总不能让我贴本买吧。 官员苦涩,农夫苦涩,大明也苦涩。 陆路运输短时间输输血还行,要是天天输血的话,能长久也是医学奇迹了…… 陆运搞不定,那就水运吧。 古人经常提的漕运,便是水运。 漕运用大船走,一船一船的拉粮食,载货量高,速度快,用工少,多好。 可关键是: 不通。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太通。 说起大运河,不能不提隋唐宋元。 隋炀帝被人骂了几千年,但只凭着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也应该给他发个奖状。 正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有了南方经济中心服务于北方政治中心的格局,才有了中国大一统,南北并联,无法切分的版图。 隋炀帝上位后,迁都洛阳,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同时为转运江南物产于洛阳,于大业元年(公元60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