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天都有两百多份奏折送入朱元璋手中,涉及批复的事件更是不低于四百件。 纵然是朱元璋放过牛,打过仗,体格好,也经不起如此天天熬,最后不得不妥协,从翰林学子中挑选了一批人,帮助自己审阅奏章。 而这些翰林学子,便类似于朱元璋的秘书,实际上,这也是明代内阁的雏形。 朱允炆不想发出“朕见过凌晨三点皇宫”之类的话,决定将内阁推行出来,代行丞相权,自己握着最终的决策权便可。 内监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承运以来,驭批国事,颇感万事繁杂,精力无法兼顾。唯恐差池之间,贻误国民,无颜于太祖。幸赖众卿家辅佐,朝纲整肃,万民归心。” “朕及冠之年,政务经验不足,当以贤臣为师,齐心公治乾坤。朕素闻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张紞,翰林侍讲解缙,皆为大才,有治国之能,特敕郁、张、解三人为大学士,内阁阁臣,参政机要。” “改文华殿为内阁院,中枢六部、十三省一应奏事,皆由通政司递送内阁,内阁阁臣审阅批注,报送御前。朕加印之后,发至通政司,传至中枢六部、十三省。” 古代宰相,存在着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而内阁制度,便是将议政权分给内阁,将行政权分给六部,皇上自己掌控最终的决策权。 内阁抛出,众官员震惊不已,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有些麻木。 朱元璋废掉了丞相,但新皇上,这是一口气弄了三个丞相啊。 虽无宰辅之名,却行宰辅之事。 百官议论纷纷,而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张紞,翰林侍讲解缙三人更是激动不已,尤其是解缙,回家七年,这刚回京师,便被委以重任,可见深得皇上信任。 三人出班上前,山呼万岁。 朱允炆再次下旨:“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吏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户部尚书,方孝孺为翰林学士,监察内阁。”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连忙跪恩。 朱允炆没有按照历史走,历史上,齐泰成为了兵部尚书,黄子澄成为了太常卿,拥有参军国事之权,而方孝孺更几乎成为了丞相。 这三人,成为了朱允炆的核心智囊团,最终,朱棣打入了南京! 从现在起,历史要被改写。 齐泰还是别管军事了,以他的能力,还是管管人事吧。 黄子澄虽然没多少本事,户部交给他,只要善用人才,还是没问题的,毕竟户部有夏元吉。 至于方孝孺,一个处处以“周礼”为尊的家伙,帮着自己看着内阁,也免得郁新、张紞与解缙放肆。 内阁推出之后,朱允炆便终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局与军事改革上。在朱允炆看来,为国君者,不应该事必躬亲,而应该适当放权,把控大局。 尤其是现在,朱棣依旧是朱允炆最大的敌人,不得不防备,不得不关注。 因为内阁制度的出现,朝会的时间自然也要修改,朱允炆决定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 平日里,大家没事,就不用半夜赶路了,免得摔到沟里淹死。 辰时上班,酉时下班,大概也就是早上八点至下午五点,相对于之前十几个小时而言,已经是大福利了。 朝会结束之后,朱允炆留下了三位阁臣与方孝孺。 郁新有些激动,看着朱允炆,强行压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