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办法,只能下令禁海,跟老庄稼汉扎篱笆院儿一样,把大明沿海给围起来。 剩下的,只有那位积极出海找侄子的成祖皇帝,倒是误打误撞,吓唬得倭寇稍稍有一些收敛。 可之后的那些皇帝们,就一个个束手无策。 都只能忍受倭寇的骚扰,还当鸵鸟把头扎在沙子里,一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倭寇就没打我’的自欺欺人模样。 唯独到了自己这里,一下剿灭了两万余来犯的倭寇——这样的功绩写在史书上,可就跟天上的星辰一样,万古不变,璀璨夺目。 这个时候,他心情不畅快不高兴是不可能的。所以,底下大臣怎么吹爆何瑾,他都觉得不过分。 这个时候张谊也看完捷报了,面色很是古怪。毕竟,一方面要强颜欢笑,另一方面还要鄙夷倭寇脑子进水,表情控制上还是很有难度的。 可再怎么气恨那些倭寇不中用,木已成舟也要拿个法子。 思来想去,他便阖上奏疏递给旁人,然后露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道:“陛下,何润德此番大破倭寇,的确可喜可贺。” “然不论怎么说,倭寇之乱也乃他招惹过来的。朝廷却不得不派遣重臣精兵,甚至给付狼兵粮秣钱财,才得以平息......” 这话不得不说,很是不合时宜,很没眼色。换成朱元璋和朱棣那等皇帝,早就痛骂出口,然后拉出去砍了。 但换成弘治皇帝这样的老好人,只是面色微微一怔,露出些愕然的神色后,便收敛了畅快的情绪,道:“张卿家的意思是?......” “陛下,倭寇向来不过疥癣之疾,大明将士仰仗陛下的威德大胜,自然是好的。可臣观这封奏疏,竟言倭寇作乱乃因禁海之故,简直荒谬!” “尤其潘蕃和何瑾似乎妄图打破祖制,乱开海端,更乃取祸之道。如此置我大明于动乱之境,使得人人逐利贪婪,其心可诛!” 又一次,他打出了王牌。 而这张王牌,从头至尾其实都没变过。就是几百年来,一直统治着华夏大地思想的儒家圣学。 按照儒家圣学的说法,士农工商等级是森严的,农务才是国本,商业不过微末。 并且商业一旦大兴后,人心就会变得浮华奸诈。几百年的优良美好品德,就会被冲击殆尽,国将不国...... 对于这等说法,弘治皇帝和满殿的大臣信吗? 他们当然不......不得不相信啊! 从一出生就活在这种思想环境里,接受的教育也是这些。并且还有前朝以及大前朝的例子摆在眼前,你能不信吗? 你还不信是吗? 教导你的先生和周围同学都信了,你不信就是异类好不? 另外,你还觉得书中说的,好像有些不太对劲儿?......没关系,我们可以编啊,牵强附会往这方面引啊。 反正前朝、前前朝的人都死光了,你哪儿知道他们灭亡,不是因为没遵从儒家圣学组训? 一下子,暖阁再次寂然无声。 弘治皇帝心中也再度纠结起来:一方面,是何瑾所作所为带来的实打实功绩;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在叮嘱自己,这些都是旁门左道,短期内见效极快,可后果却不堪设想...... 是大胆尝试,还是因循守旧,做个守成之君? 嘁......这还用问嘛,当然是选择后者了呗。 毕竟换成那等有魄力、意志力坚定的皇帝......嗯,早在何瑾蹦跶之前,就砍了这种家伙的脑袋。 正是因为弘治皇帝老好人的性子,才会一直容忍何瑾这样的异类。但同样的,也容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举步不前扯后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殿外一位待诏翰林又过来了。 他一脸凝重地汇报道:“启禀陛下,淮安盐司同知何瑾派人送来了一杆火铳,还要令使者亲自给陛下及众位大臣演练一番。” 顿了一顿后,才咬了下牙,豁出去一样壮胆言道:“何同知说,此事攸关大明的生死存亡!”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