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给现在的制度变革背书,没有一个能无懈可击地立住脚的立意,是绝对不行的。 要是强行来做这件事,哪怕是就直接成了笑话,让人觉得他们是放弃了颜面,给当权者捧臭脚,这是任何大儒都不能接受的。 参与官方注六经是荣耀,可这荣耀背后,还蕴藏着同样沉甸甸的东西。 姜星火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给出了他和姚广孝、张宇初思考很久后的答案。 姜星火指着孔希路,说道。 “孔子,两个孔子。” 第483章 王制 所谓“两个孔子”,指的当然不是孔丘跟孔希路。 孔希路虽然很强,儒学造诣当世最强,但坦诚地说,纵观华夏上下这几千年,他还不配。 “两个孔子”,乃是意指经学的古文今文之争,也就是《周礼》与《王制》之争,乃是孔子其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经学和礼仪、制度的不同理解。 姜星火缓缓道:“从周为孔子少壮之学,因革为孔子晚年之意,如此一来,恰如一竹,从中一劈两半,本源清楚矣。” “孔子不得位,不能施其政,故而托鲁史而成《春秋》,立素王之法,以资后世。” 姜星火先给《春秋》定了个性,嗯,其实即便是较真的话,姜星火这话也确实没什么错,书都是人写的,孔子着书立说的时候,自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 孔希路似笑非笑,道:“故而我等后儒,见《王制》与《周礼》不合,不知此乃素王之法矣?” “对,正是如此。” 两人对话简单,但蕴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如果不能对先秦儒学的思想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很难理解姜星火和孔希路在说什么。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做“素王”。 素王这个词,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这里面的“素”,意思是空、虚,指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到了东汉经学蓬勃发展的时代,王充《论衡·定贤》里说“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意思就是孔子虽然不是王,但他做了王的事业,也就是着写《春秋》,从此以后,儒家以素王专门指代孔子。 但在孔子之前的时代,素王这个词,更多是意指上古时期的帝王。 之所以董仲舒要这么吹孔子,原因就是他要进行托古改制。 这不巧了吗?姜星火也想这么干。 改革的思想阻力大不要紧,前辈们早就趟出路来了。 只要旗帜正确,一部分敌人也可以变朋友。 众所周知,董仲舒是“公羊学”的传人,嗯,这里再科普一句,无论是公羊还是左氏、谷梁,都是《春秋》这本书的批注,相当于朱熹对四书进行的批注,意义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用自己的学术理解,去掌握话语权,跟教皇解释圣经差不多.原因就在于,《春秋》这本书写的很简练,俗称微言大义,如果没有注释的话,普通人通读下来,基本都是处于看不太懂的懵逼状态,所以掌握了《春秋》这本最重要的书的解释权,其实就掌握了经学的话语权。 而董仲舒就是要让公羊学版本的春秋注释,成为官方版本。 “所以,国师这是要行董仲舒之事?不,还要比董仲舒更胜一筹。” 年轻的曹端这时候也回过味来了。 董仲舒托古改制的本质,其实就是依托素王孔子的思想权威,事实上,在崇古之风盛行的汉代,确实需要推出一个古代权威人物,以为自己学说背书,所以董仲舒才选择了孔子.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里哀公十四年的那句“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为思想纲领,首创新王改制之说,宣称《春秋》是应天作新王之事,董仲舒正是打着孔子和《春秋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