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国师

第406节


是不是永乐帝授意李至刚上书的?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连任何意见都不能正常表达了?

    李至刚酒后写的这封奏疏,无疑是破坏了庙堂游戏规则的冒失举动,而且马上就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既包括对他本人,也包括对于变法。

    保守派的反击很快就到了。

    都察院不是左副都御史陈瑛一个人的天下,相反,在都察院里,有着另一股足以跟他抗衡的势力,领头者就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信。

    黄信,江西彭泽人,洪武朝由太学生任御史,然后在都察院系统里埋头苦干多年,建文朝升任右副都御史,如果陈瑛不空降,想来是该黄信提拔成左副都御史的。

    其实看看简历都知道,江西人,右副都御史,跟陈瑛不对付,反对变法。

    这可是明初,“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这十个字都说烂了。

    当这些要素凑齐了以后,他到底代表什么阶层来发声,一目了然.自然是在江南士绅被姜星火严重打击后,马上在变法规模扩大后,就会面临利益受损的江西籍贯地主阶层,以及大部分江南士绅联手进行的反弹。

    当然了,黄信也不是傻子,他既然觉得有可能这件事是永乐帝授意李至刚干的,那肯定不能直接上书对喷,那相当于梗着脖子上去给朱棣砍,还是要讲究点斗争策略的。

    于是,黄信让手下河南籍的御史提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位于河南布政使司的殷商太师比干墓及祠堂坍坏了一部分,但当地官府久久没有修理,请朝廷催促一下,让他们按照‘摊役入亩’的规定,出点钱雇人修一修。

    遇到困难地方解决不了,就托人找关系,找京中老乡帮忙发声让朝廷重视、督促一下,这种事在明代的庙堂里,非常非常的常见,压根就没有任何人会在意。

    而且如果稍稍换位思考一下,地方官府不修也有不修的道理,之前便说过,中原腹地刚刚遭受了四年靖难战争的摧残,现在正忙于重建,活人住的地方都修不过来呢,哪有人力物力给死了数千年的比干太师修墓修祠堂?

    而且从另一件小事也能看出河南布政使司财政的紧张情况,之前在朱元璋的墓前,朱棣跟周王交谈,事实上已经反映了,就算是周王复国重新在开封修王府这种大事,还是得皇帝亲自过问,河南布政使司才能抠抠搜搜地拨出两万石做额外补贴,两万石什么概念?当初姜星火在常州扮作粮食商人暗访,人家一家米耗子米店的存货都不止两万石!

    所以说眼下的河南布政使司的钱袋子已经是捉襟见肘,丝毫不夸张。

    这封奏折,内阁经手的杨士奇、黄淮等人没注意到有什么异常,大皇子朱高炽审阅的时候也没注意到有什么异常,到了永乐帝那里,朱棣自然是扫一眼就过去了。

    “屁大点事,别浪费朕的时间,交给河南布政使司找人随便修一修。”朱棣当时大约是这么想的。

    至此,黄信安排这位河南籍御史要走的全部流程已经走完了,接下来就是静等结果。

    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河南布政使司哭穷,修不了。

    在非原则性的小事上,大明地方的各布政使司,并非是朝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相反,互相踢蹴鞠才是常态.当然了,如果皇帝龙颜一怒了,那肯定还得乖乖干。

    但是皇帝没那么容易生气,大部分事情也不是皇帝非要布政使司干,皇帝只是承担了中转的作用,把其他部寺或地方的请求通过圣旨等形式转达给布政使司,事情往往跟皇帝一文铜板的关系都没有。

    修比干墓这种事情一看就不是皇帝授意的,河南布政使司的官员们当然能推则推。

    但消息传回南京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黄信总攻的时刻到了。

    这是一次标准的借题发挥,数十名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奏疏,如雪花般淹没了内阁,而且这次内阁的举动也颇为值得玩味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甚至包括金幼孜,这五个江西人一声不吭,直接把奏疏都递了上去,递到了永乐帝那里,然而永乐帝却并没能及时看到。

    黄信这次以必死的决心,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攻击性,他的奏疏是这样写的。

    “君子为国不为身,故犯颜谏净死且不避。

    小人为身不为国,惟谗韬面艘,以苟富贵。

    明君乐谏净而国以兴,昏君乐才韬而国以亡。

    桀纣杀龙,逢比干,明效具在。

    而后世人主,如秦隋之末,皆不监覆辙,国安得不亡哉?

    陛下当以是为戒,臣工当以君子之道自勉,庶几共保大明之洪业。”

    随后,陈瑛和他刚刚提拔的一众御史,也被以“骚扰地方”的名义弹劾了。

    至此,图穷匕见。

    修比干墓是假,借着“比干”这个历史上最早出名的谏臣,来反驳李至刚的奏疏,攻讦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庙堂大佬们手段高明之处了,整个攻势暗藏杀机,却又偏偏不到图穷匕见,看不出任何端倪,等到刀锋M.WeDALian.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大明国师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