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先生们原本都是等待做官之人,骤然成了先生,教的还是一群小孩子,心中难免有些想法。不过真进了学校看了一眼之后,才渐渐改变了想法。无他,这永平书院修得着实太好了,讲课的学堂宽敞明亮,约莫六十余间成排连在一起,足足能容纳几千学生。后头是先生的教舍与学生的学舍,窗明几净,井然有序。 再其后是膳房跟一个巨大的蹴鞠场,孩子们看到这蹴鞠场时,纷纷惊呼出声。 傅朝瑜告诉他们:“日后入学记得好好读书,考得好成绩之后,学校才会办蹴鞠赛。” 小孩子再次发出惊叹声。考完试还有蹴鞠比赛,这学校也太好了吧! 这一趟下来,不仅学生与家长满意,先生也满意。 家长们当天就准备好了束脩礼送过去了,听说三日后便可开学,他们只恨时间为何不能过得再快一些。 也有先生回去之后感悟良多,提笔写了一篇文章送到国子监,盛赞永平书院乃是自己见过最好的书院。这里虽不至于说十分富丽堂皇,也没有名师坐镇,但却是民间商贾筹钱、官府出力,惠及无数贫民百姓的学院。古往今来,只此一处,意义深远。他自己也是出身贫寒,见到这样的学校心中怎能不激动?只愿来日天下之人都能如这些出钱的商贾与出力的官府一样大公无私,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位先生在文章中畅想了一番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不出意外地受到了张梅林的忍可,并且排在了下一期国子监文刊的头版。 几日后,新一期文刊面世,有关京城新开了一家“永平书院”的消息也不胫而走、飞往大魏各地。眼下京城以外的许多读书人都养成了看《国子监文刊》的习惯。这文刊可不仅仅包含各家文章,京城与各地发生的不少新鲜事儿他们这上面也有评说,光看这些,便足以知晓京城内外的动向。 这回的永平书院建成传来之后,众人无不钦佩。后面还有几个饱学之士被这篇文章感染,无偿去学院教书。 礼部一听还有这等好事,忙不迭地将他们请到学校任教,礼部尚书甚至还让柳照临也准备一篇文章投去国子监,鼓动更多的人前来任教。如今外头颇有名望的隐士大儒不知其数,与其藏在山野中浪费天资,不如来学院教书,若能说动这些人,那礼部的小学教育何愁不能兴盛? 最关键的是,这些人不缺钱,又一腔热血,能干事还不图钱,这样的好人去哪里找? 柳照临一言难尽地接过了这个任务。总觉得自从小师弟入了朝中之后,六部行事都或多或少发生了些变化…… 小学建成与开学皆是风光无限,开学那日,南城一带几乎是万人空巷,多少人即便家中没有适龄的孩童也都亲自过去看了看。这回学校足足收了两千多名学生,近一点的孩子几乎都已经入学了。是稍远一些的还没反应过来,错过了报名时间,遂决定再等等,明年入学也不迟。 与之相较的是福田院技校开学。除了福田院的孩子们,基本无人关注。 技校暂时也就建了这么一个,这里比小学足足小了十倍不止,不过是上下两层约莫二十间房子罢了,只是一个上课的教室,除此以来再无其他,因预算有限稍显寒酸。诸位老师都是从官营作坊里请来的,还有一位教孩子们识字读书的先生,原是个秀才,因手中拮据才前来应聘做了先生。 这里虽然跟小学没得比,但是所有人都在认认真真地学,甚至比永平书院那边的孩子还要认真虔诚。 傅朝瑜等到这边的工作完全收尾、移交给京兆府之后,才终于找到了机会请了个假,去宫中教书。 郑侍郎这回没有骂他不务正业,好歹是给皇子们做先生,且又有皇上交代,他不便拦着。 傅朝瑜迫不及待地进了宫,借着读书的机会再次见到他小外甥。他在宫外也听说了些宫里的事儿,知道程阑这位皇贵妃在宫中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