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塔山堡,白河镇,平原县三次大战折损在贾琏手中旗丁就有六万,虽然花两千万两白银赎回来了三万,但失去了大拇指,他们连兵器都握不住,可以说是废人了。 此外,两黄旗还有四万多人被困在保定南边,再去掉零零星星的战斗中,折损在贾琏手上的兵马,多尔衮手里的旗丁比二十五万也多不了多少。 很多人都以为鞑子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是源于八旗制度,觉得八旗制度是很先进的制度,其实不然。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每一旗管辖五个甲喇,每个甲喇五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人,总兵力不过六万。 当然,这只是创立之初,努尔哈赤还未统一整个女真部的时候。 随着后续努尔哈赤兼并整个女真各部,各旗的牛录数量也不短增加,各牛录的人丁也在增长。 比如现在多尔衮手里的正白旗,就有足足五十多个牛录,每个牛录四百多人,正白旗就有近两万五千人,是八旗之中实力最强的。 严格来说,正白旗不是有两万五千人,而是两万五千户。 牛录不单单是军事单位,而且是政治和经济单位,一个牛录四百多户,每户出一个男丁,即旗丁。 其余的适龄男子被称为余丁,若是正丁战死或者老得不能动了,便会让余丁接替位置。 这一次,多尔衮下了圣旨,八旗之中所有十二岁以上,七十岁一一下,能拿得起刀枪的男子,都要随军出征,也就是把所有的余丁也一并带上,才有了这么大的规模。 算起来,这八旗制度,和大明的卫所制度没啥本职区别。 大明的卫所也是一样,一 个卫是五千六百户,下辖五个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户,每个千户所管辖是个百户所,下辖一百一十二户。 也是一家出一个男丁,被称之为正丁其余的适龄男子称之为余地,也是一样正丁战死,余丁顶上。 ……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完全就是借鉴的大明卫所制度。 只不过,大明的卫所制度经过两百多年,早已腐朽不堪,屯田被抢占,军饷和战功被侵吞,卫所兵们能有战斗力才怪了。 而鞑子的八旗,则处于上升期,通过不断的对外征战,攻伐,获得战利品和战功,而且赏罚制度还算公平,旗丁们才愿意拼死奋战。 而大明初期的卫所兵,也是能够吊打蒙古兵的存在,其原因也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这八旗兵就相当于明初的卫所兵。 鞑子击败明军,其本质就是明初的卫所兵,击败了明末的卫所兵,没啥可奇怪的。 君不见,历史上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时,八旗兵都成了软脚虾,被打的节节败退,还是靠着投降明军整编而来的绿营打败了吴三桂。 短短二十年,八旗制度就和卫所制度一样,腐朽的不成样子。 多尔衮带来的大军,除了这二十五万旗丁,还有汉军八旗二十万人,蒙古八旗十五万人,关宁军六万人,外藩蒙古仆从军,朝鲜仆从军,以及北直隶归顺的明军累积加起来超过八十万人了。 如果在算上贾琏的二十万天承军,到时候聚集在保定城周围的军队,将会达到上百万上 这一次,便是跟鞑清的决战,一战定胜负。 不过,贾琏却没有丝毫的担忧,他有!足够多的底牌,用以彻底歼灭鞑子。 在等待多尔衮率领八十万大军抵达的时间里,贾琏不断的发出调令,指挥他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精锐兵马,围歼处于包围圈中的鞑子兵马。 这部分鞑子差不多是十二万,两黄旗的旗丁约四万,蒙古正黄旗两万多,其他的都是汉军旗和当地归顺的明军。 负责围歼这部分鞑子的明军多达四十余万,包括黄得功等人的四镇十二万人,史可法的金陵京营三万,甘州镇,固原镇宁回镇,延绥镇这四镇边军十万,陈永福和虎大威的六万兵马,以及三秦秦军,川蜀石柱兵,湖广镇篁兵,粤西狼兵,滇南滇军等地方兵马。 虽然被包围的两黄旗不支持多尔衮,但现在的情况,多尔衮不得不先放下内部矛盾,一致对外。 贾琏的打算,就是在这保定,跟多尔衮硬刚,全歼鞑子军队。 十一月六日,保定北边烟尘滚滚,多尔衮的五万先锋大军到了。 他们很识趣儿的在城外十里扎营,没有跑到保定城下来挨炮。 此外,他们还在在五里外的地方设置了一些小营地,充作观察哨。 根据探马来报,多尔衮率领的主力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