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远在马如月的提醒之下,决定将宜昌县的学堂都办起来。 全面开花。 按年龄断来,连名字都很现代化:幼儿园、小学。 当然,中学什么的都不存在了。 毕竟宜昌县还是有两个书院。 “江大人能来学院真是蓬壁生辉。”育林学院的老学究冯先生接待了江智远,不知道他来所谓何事。 “冯先生,您可是一直扎根在学院里,是一个好先生。”江智远道:“我就来看看咱们学院的情况。” 这个学院说到底是冯先生私人创办的,有书生八个。 “之前有十一个,有三个家境贫寒,实在无力承担。”冯先生无不婉惜的说道:“很多有本事的人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面。” 他有心想要帮忙,但是个人的力量有限,读书开销大,他也有心无力。 江智远一一记录下了每一个人的名字的家庭住址。 既然先生说很不错,他不妨投资一下。 正如马如月所讲,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人才。 这些都是现成的,只是需要拉一把。 总比小孩子投资来得快。 江智远让江智路挨个儿的去将三人请来。 “这个不正是马家村的那位先生吗?”江智路指着其中一人道。 原来是马如青同窗,已经被请去当先生了。 是啊,这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江智远分别在宜昌县所辖的十二个镇上开设了学堂。 也不用叫那花里胡哨的名字了。 就是宜昌县第一学堂,第二学堂……一直到十二学堂。 江家大坝和马家村算是宜昌县的两个特例。 全县倒也有那开私塾的,这种都是有钱的大户为自己家儿女谋划的福利,并不是人人都可比的。 有钱人家读书,没钱人家一样要读。 用马如月的话说,没伞的孩子应该跑得更快。 这些学堂里的先生有些是家境贫穷的书生,教孩子们启蒙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能保证他们自立更生的同时,每隔六天进行为期两天的集训,就是由书院的先生为他们解惑,内容包括怎么样教导孩子和他们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有先生帮衬,还有钱赚,大大的提高了这些的积极性。 有好几个想要放弃的又重新拿起了书本。 而且,每一个人都特别的认真。 到学堂里学习的孩子无一不是采用自愿的原则。 只要你想读书,学堂的大门就常打开。 十二岁以下的儿童都有机会进来。 但是,不能调皮捣乱,犯了错的孩子立即就会受到惩罚的。 为了能吸引住更多的孩子上学,学堂里还包了午饭。 不仅能吃饱,每隔十天还有一次肉吃。 这在穷乡僻壤的乡下孩子来讲简直就是最大的奖赏。 “学堂里的人说好多孩子还是奔着为吃肉来学习的。”江智远从来没想到采纳了马如月的意见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再定一个规矩,每半年举行一次考试,考到全县第一名的孩子奖励十斤肉;第二名的六斤,第三名四斤;全学堂第一名的三斤,第二名的两斤,第三名一斤,取高者,不可兼得。”马如月想起了现代看见的一则新闻,期末考试了,奖台上的孩子们人手提一块肉,那是他们努力了一学期考到好成绩的犒劳。 在物质并不缺乏的现代倘且喜气洋洋,如果这个规矩一出来,可想而知效果有多好。 江智远愣愣的看着马如月,这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样。 读圣贤书,难不成为是了那几斤猪肉? “高大尚的理论要到一定的程度讲才有用。”马如月道:“你说那什么好好读书成为朝廷栋梁之类的话在这些孩子们心目中绝对没有几斤猪肉实在。” 等考中了举人再说也不迟。 “真的要这样吗?”第一次江智远不太想听马如月的话,感觉太滑稽可笑了一点。 “民以食为天,食不果腹的日子里,你最想要干什么?”那时候的他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