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受众,需要渠道来满足他们的渴望。配着打口磁带应运而生的就应该是相关背景的杂志。这样大家才能更方便地欣赏欧美音乐,也能培养更多的听众。 自从那天晚上和欧小飞谈过话之后,她就一直琢磨这事儿,而且越琢磨,她也觉得此事并非天方夜谭。 要办一本专门介绍欧美流行音乐的杂志,她目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个是大量的打口带让撰稿人有源源不断的音乐可以欣赏,他们撰写的稿件也就不是凭空捏造了,具有强烈的实际意义。 另一个关于欧美乐坛的情况,尽管现在国内媒体很少甚至是基本不报道。但他们并非身处国内就绝对没机会得知外面的情况。 撰稿人可以听广播呀。 80年代,大家想学外语,有个重要途径就是听bbc广播。尤其在教材缺乏的年代,很多人都是硬听广播锻炼出的英语。 bbc广播台肯定有流行音乐介绍,欧美乐坛的情况,撰稿人的情况可以借此知道。 这么一来,无论歌手乐坛还是歌曲本身,他们都能够了解。 那一本以介绍普及欧美流行音乐为目的的杂志,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来呢? 她找不到说不行的理由。? 第126章 办个杂志 既然硬件软件条件都有了, 周秋萍就开始行动。 她可以出钱买创刊号,她可以掏钱发稿费,她还能想办法敲定印刷, 她甚至已经想好发行渠道。 印好的杂志就摆在米瑞克的店面里, 搭配着打口带供顾客食用。 前期免费,就当是为卖磁带做宣传, 购买磁带的人可以获赠一本。 等形成气候, 读者变多后,那就可以正式上架卖了。 但这些后勤工作她能做,具体编杂志的活她却没办法越俎代庖。 不懂就是不懂,她不可能因为当上了音像店的一把手,就什么都会了。 这种事,还得找懂行的人。 周秋萍考虑的第一个人选就是文艺兵何谓。 对方在文工团搞宣传工作, 而且还负责编辑一本内部杂志, 完全专业对口。更妙的是, 他对欧美流行音乐以及摇滚乐如数家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专业人士。 由他出头办杂志, 介绍欧美流行乐, 再合适不过了。 周秋萍过去找人, 开门见山说了来意。 何谓正在给米瑞克音像店做宣传海报呢,音像店的宣传资料都外包给了他。 一听周秋萍的设想,他就激动地拍大腿, 竖起大拇指道:“周经理,还是你这个, 干就干大票。咱们在这方面就是一块荒漠, 我只在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看到过一点西方音乐的介绍, 还有就是《音像世界》里面提到的三言两语。太少了, 完全不够。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根本得不到任何口粮。倒是一群附庸风雅的家伙在那里上蹦下跳,贻笑大方,也不嫌丢人。” 周秋萍赶紧打断他的滔滔不绝:“现在让你办这杂志,有什么难处吗?你要提就尽快提,我希望过年前能有一期杂志出来,里面介绍的歌手,米瑞克音像店要有卖。” 何谓点头,想了想,开始掰手指头:“一个是钱的问题,印刷厂什么的我都能联系到,以印内部杂志的价格搞定不成问题。但还是得有启动资金。另一个就是撰稿人的问题。我这边可以联系些朋友帮忙写稿,你那边如果有合适的人,也得招呼他们投稿。让他们大胆点儿就写自己最喜欢的乐队和歌手。文笔不好没关系,只要有真情实感在,我给他们润色也无所谓。” 两人商量了一会儿,暂定杂志名称为《欧美乐坛》,朴实简单又直接。稿费为5块到10块钱不等。待到正式发售杂志,再提稿费。至于编辑,以他们现在的情况请全职不现实。兼职编辑可以撰稿挣稿费,除此之外,每个月再拿30块的生活补贴。 至于杂志编好后,首印数目暂定五千。按照米瑞克现在的出货量,这么多杂志送出去应该不成问题。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