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刚进驻沙漠的时候,荒无人烟,没路、没电、没房子;多风,风起沙即起。沙尘暴虽不频繁,但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也是遇到过的。 吃饭更是最大的问题,煮挂面、熬米粥,常常碗底全是沙子,不敢用牙咬,往往囫囵下咽;有时风太大,做不成饭,只能熬茶水、就干饼子凑合一顿——这种情况一直到有了后勤车才算缓解。 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自然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笑嘻嘻接受。这几年,魏明不止一次被同事找上门来,流着泪说,这里风沙太大,他没法再干,想卷起铺盖离去。 齐政其实也是理解的。 不要说“开荒”的阶段了,就算是现在,绿洲内看似有电有水有网络,家电什么的都一应俱全,但绿洲里的生活也实在说不上舒适。 沙漠气候不是一两年,甚至不是一二十年就能完全改变的:正午动辄是38c以上的高温,如果外出没有带好遮阳帽、护目镜、防晒药品等个人防护装备,被晒脱一层皮可不是说笑的;早晚温差也大,一般会有10摄氏度以上,最大可达到20摄氏度…… 西北地区不少人都喜欢搬到更宜居的东部生活,出身东部的员工却要反其道而行,适应不了,再正常不过了。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应永远都是不协调的。在共产主义来临以前,总是需要一种东西来调节社会与人的关系。对现代人类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万恶的金钱或者万恶的权力。 相比权力调节资源的公共性,金钱简直堪称能使鬼推磨。 当然,还有更理想主义的社会调节利器,道德品质。 可惜中国用5000年的历史证明,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好在,万恶的金钱嘉谷还是不缺的——以齐政的思维,也是愿意给更多的钱,将人留在最能创造价值的岗位上。 体现在工资标准上,就是同样的岗位,沙漠开发团队中至少会高50%。 除此以外,后勤也是向国企靠拢的。中国的国企,在后勤保障方面一向是企业的楷模。 在绿洲基地内,干净帅气又美味便宜的食堂、免费的住房都不算什么了,随着沙漠里交通条件变好,嘉谷后勤部还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免费的交通安排,方便员工与家人往来;还有帮他们在后方的孩子安排学校,帮他们在后方的父母安排体检等等,简直是贴心到家了。 也是考虑到适应性问题,对于治沙团队的员工,有一个三年的工作期限,待满三年,即可申请正常调岗。 饶是如此,坚持不了三年时间的,每年都有那么一批。 归根到底,还是人性使然。在繁华地区,时尚潮流、教育资源、医疗水平等各种诱人的因素,是沙漠绿洲里永远难以比拟的。说得难听点,扎根在绿洲,赚了再多的钱,都花不出去。 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上进的,享受生活也未必不是一种活法,齐政倒也不认为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人生的一个岔道口而已,只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想明白究竟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嘉谷能做的也只是尊重员工的选择。 “而且强留也没多少意义,反而会起反作用。”魏明很有主人翁精神的道。 齐政颔首。 营造一种团队努力的状态,是魏明在沙漠开发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这种气氛在集体“会战”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用来形容的话,就是军队中的士气。 拧成一股绳向前进的团队,就像是士气充足的军队,往往能以弱胜强,人定胜天。整天想着划水摸鱼蒙混过关的团队,就像是没士气的军队,碰到硬壳就会一触即溃。 魏明这么多年来身先士卒不说,在调节气氛也是一把好手,他的经验是,宁愿人手紧张点,也不要心不在此的员工。 齐政想了一下,定性道:“那就这样吧,大浪淘沙,最终能沉下来的才是金子。” 说着就在调离报告上签字。 魏明也是很有信心地说道:“走就走了,以前条件那么差的条件下,我们都能锻炼出一支队伍来,没理由现在条件好了,还能没人用?” 齐政“嗯”了一声,却是看着他道:“你呢?我打算任命你为董事长助理,你有什么想法吗?” 要说治沙团队中,最大的“真金”,还是魏明这厮。 几乎是从开荒阶段就加入,一直干到治沙团队负责人的位置,在沙漠里坚守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