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小看它,戴比尔斯还可以根据市场形势改变营销,再通过营销反控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苏发现一座更大的钻石矿,大量碎钻供应于世面。 戴比尔斯吓得尿了裤子,马上同大苏订立价格同盟。 另一方面,为了不让钻石掉身价,营销广告顺势转向,强调碎钻一样高贵,钻石虽小依然代表高贵的爱情。 钻石的珍贵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做工和切面,于是又炮制了大量行业的标准。 如今你去柜台上听服务员向你扔出什么净度4c等专业术语,跟睁眼说瞎话的售楼人员没什么两样。 随后,钻石也彻底征服了底层阶级,大的好的卖给富人,碎的小的卖给穷人。 你以为营销到这个高度就可以了? 远! 没! 有! 戴比尔斯已经把女人的心理研究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他们研究显示,对于钻石这种奢侈的商品,女人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们对首饰有着天然的占有欲,一方面又认为主动索取会带来良心的负罪感。 所以后来,戴比尔斯的广告又开始强调钻戒应该跟惊喜结合。 一个男人默默买了钻戒,在一个精心安排的场合突然送出,这才能最大程度上化解女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们拥有钻戒带来的极度喜悦,一方面又保持了女人的纯真。 把女人研究成这样,实在是不服不行。 连拥有戴比尔斯百分之四十股权的奥本海默家族都不禁感叹:“感谢上帝,创造了钻石,同时也创造了女人。“ 多少年来,钻石已经逐渐绑架了消费它的人们。 你以为女人看重的仅仅是钻石本身吗? 错了,她们更看重的是你宁愿花掉三个月的工资,差点年纪轻轻就过劳死而为她换来的一件爱情的象征。 但如果你拿着本文去向你未婚的女友义正言辞地指出,买钻戒是一件傻逼的事情,那么这种行为可能也是傻逼,因为你的女友只需要看着你的眼睛说一句话就让你哑口无言,“是的,这很傻,可是你就不能为我傻一次吗?“ 把所有营销学的书籍看完,都不如完全理解戴比尔斯钻石营销的案例带来的收获大。 消费者是需要培养的吗?、 完全不是,消费者是需要教育的。 当把一种商品提升到文化乃至习俗的高度,你拥有的就是宗教般狂热和虔诚的信徒。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钻石除了表面的光鲜美好忠贞不渝,还有阴暗血腥的另一面。 钻石有一部血泪史。 它给戴比尔斯带来了无尽的利益,却也给广袤的非洲大地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这倒并非戴比尔斯公司的错,而是军阀因为争夺钻石的开采和控制权,开启了惨绝人寰的内战。 因为钻石发生内战的国家,典型的当属安哥拉和塞拉利昂。 直到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看到关于塞拉利昂内战文章的午后,那种头皮发麻的惊悚和不适。 塞拉利昂盛产钻石,因为钻石背后的暴利,叛军首领福迪·桑科联合利比里亚军事强人查尔斯·泰勒建立革命联合阵线。 桑科利用军队压迫人民攫取钻石,又靠出售钻石获得的资金购买军火供养军队。 塞拉利昂的内战持续了整整十一年,造成了5万人死亡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流离失所。其出产的钻石成为了无数恩爱的情侣手指的订婚信物,却也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 可笑的是,戴比尔斯也跳出来呼吁和平,呼吁世界不要购买战乱国的钻石,买钻石只会让钻石的争夺更加惨烈。 几个卖钻石的商人,摇身一变居然操心起了世界和平,其背后的逻辑不言而喻,因为他们可以掌控消费者,却掌控不了军阀。 倘若军阀大量出售钻石,也会让钻石市场失控,所以,封闭他们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