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都会‘测候云物,推步气象’。薛仁贵至今还记得,当年在吏部,他、裴行俭、姜相—起讨论气象风云问题,结果被王老尚书抓包的旧事。 多年过去了啊…… 他看着裴行俭熟悉的字迹感慨了一回,才验过封口拆开了这封密信。 看完不由拍案对身旁亲卫道:“我说吧,我知裴相!” 裴行俭在信里嘱咐他做的一件事,薛仁贵已经提前做完了。 说来,裴行俭既然是要瞒天过海装使团,那么这‘出使波斯’的消息,自然要早早让突厥知道。 突厥得到大唐使团要通过其境内的通知(因是属国,所以是通知不是商量)后,也有点犯嘀咕:虽说是使团不是大军,但这个节骨眼上忽然出使,莫不是他们有心反叛勾结吐蕃之事,被大唐知道了,来刺探情报吧。 尤其是突厥在听说使团首领姓裴以后,更是派斥候出去打听——等等,这姓裴,不会是之前那个灭掉他们的邢国公苏定方的徒弟吧! 不过,正如大唐人看突厥人的名字都差不多(比如此时叛乱的首领阿史那都支,之前已经有过好几个阿史那xx叛乱了),突厥看大唐人的名字也犯迷糊,主要是汉人除了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给他们整的云里雾里。 “大唐姓裴的人可多!朝廷上做官的人也多,可得打听下,是不是那个邢国公的弟子。” 于是派出细作想混入安西都护府打听。 薛仁贵得知此事,就糅合了大唐好几个裴姓官员的履历,给突厥送过去了—— 于是突厥得到的消息如下:这次来的使节裴守约并不是苏定方大将军的弟子。苏大将军的弟子名为裴子隆(裴炎的字),因之前随苏大将军打过百济,后来升任大唐的金吾卫将军,去年女儿刚嫁给太子,做太子岳父了(裴居道的经历)。 这样的身份,是不可能出来带使团的! 而这次会路过的裴守约,就是同姓而已,且是个文臣,之前做的是吏部侍郎。 突厥:原来如此! 还感慨了下:不愧是能灭掉突厥的苏将军之亲传弟子,还混的挺好呢,以后就成皇帝老丈人啦。 姜沃听闻薛仁贵编的故事后,心道:不愧是能写出十四卷《周易新注本义》的人啊,编的是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 ** 一月中旬,送波斯王子归国的使团,正式从长安城出发。 随军,不,随使团而行的,还有一位记事的书令史杨炯。 此事还要从报纸说起——因这两月国家多有战事,尤其是吐蕃入侵大唐之事,令京中才子们多有愤慨感怒之情,都纷纷开始写诗作文抒怀,尤其多见《从军行》。 出现了好几首姜沃曾经耳熟能详的佳作。 譬如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 亦有骆宾王的:“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3] 都是一登报纸就引起轰动的诗词。 一时京中街头巷尾,谈论起吐蕃战事,从文人墨客到百姓走卒,皆是同仇敌忾。 裴行俭看过报纸后,亦对这两首‘从军诗’颇为赞叹。忽然想到一事,就来跟姜沃道:“既然是使团,我也像姜相一样带个书令史如何?” 在骆宾王跟杨炯之间,裴行俭挑了杨炯。 一直有志从军的骆宾王郁郁寡欢,来问姜相,是不是他那句‘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有点不吉利的缘故,裴相才不要他。 姜沃安慰过骆宾王后,给他找了另一个活计:“你亦可以随使团至安西,然后去吐谷浑,为文成公主写‘檄吐蕃文’如何?” 此时的姜沃,已经得知了文成收到的吐蕃那封所谓国书。 文成虽送了只鹅回去,她却觉得还不够。 声讨敌人(骂战),还得专业的来。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