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王府出来之后,秋绥明显感觉到自家公主的心情不好,可这些和政治有关的事情,并不是她一个侍女可以多嘴去问的。温昭明静静地靠在马车的墙壁上发呆。她虽然不涉政治,可皇城里长大的女子,哪有懵然无知的人。她自然能看得出大家都对她的亲事各怀鬼胎。 “秋绥。”温昭明的眼睛动了动,“简单收拾下东西,五日后,我要南下去扬州。” * 扬州是江南腹地,如今初夏时节正是一年中最莺飞草长的光景。 离京不过是为了逃避秦氏带来的诸多麻烦,拜访外祖父只是个托辞,所以温昭明一路上游山玩水,在经过常州时,也短暂的停驻了几天。 恰逢报恩寺一年一度的观佛节。报恩寺是常州香火最盛的寺庙,当中的琉璃塔供奉的藏舍利最为著名。塔高二十六丈,燃放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塔内四壁间镂刻有方尺佛像,青绿色藻井色彩华美,宛若华盖。 金碧辉煌,照耀云际。塔身檐角下缀以鸣铎,若是在雨夜之中,可以响彻数里。(注)寺庙中陈列了诸多平日里并不示人的珍宝,移步换景,流光溢彩,人群中不乏有啧啧赞叹之声。温昭明挤在人群之中,回头时已经和侍女走散了。 绕过佛塔便是一条继续上山的小路,前来观佛的信众们也都大多止步于此。温昭明在原地站了一会,仍然不曾见到侍女上前,索性拾阶而上,向半山处走去。 大报恩寺是昔年昭帝在位时所建,耗时十九年,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温昭明又往山上行了半个时辰,才终于安静下来,除了偶尔的钟声外,只能听见偶尔的鸟鸣。天朗气清,云影徘徊。温昭明被一阵孩童的读书声吸引。 在大梁朝时期,有些寺院会设立读书的草庐,供穷人家的孩子看书学习。寺庙中也会有识文断字的僧侣一边讲授课业,一边传授佛法。 温昭明其实对于佛法所知不多,但只因授课那人的声音动听宛若石上寒泉,不由凝神细听起来。 昔日朝中供皇子公主们开蒙的大多是翰林院五经博士或内阁辅臣,都是些年逾半百的学究们,温昭明还从未听过这样年轻的人教读文章。 绕过一个参天古槐,便见清幽竹林间立着两间草庐,在草庐外的空地上坐着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一清癯的少年正背对她而立。 他着素白湖绸直裰,上以浅色丝线绣竹纹。因未到冠龄,乌发用月白发带束起。竹林旁三株西府海棠灿若云霞,他立于其下,落花沾衣,风盈于袖,衣袂翩然。纵然只看到背影,便觉得焕然若仙人一般。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他声音平静温和,尚带少年人特有的喑哑,他手中并未握卷,这些文章都是自他心中的默诵出的。不过是世家子弟开蒙用的千字文,他平声诵出,宛若寒泉溅落,流畅而安宁。 在竹林外扫地的小僧见温昭明驻足,也与她赞叹道:“这是藏山精舍家的小公子,姓宋名也川,今年也不过十五岁,每隔五日便会来寺中为这群孩子讲学。也会有人专程赶来听他授课。” 他恰巧转身,温昭明看到了他的眼睛。瞳仁漆黑如墨,沉静又带着万川归海般的寂然。羽睫随他眼睛的眨动,宛如蝶翅轻展。他下颌微抬,身姿如竹,树影摇动之间,他少年风骨,眉目清朗,宛若一只振翅欲飞的鹤。周围听课的游人中亦有人发出赞叹声。 宋也川并不曾理会周围人的赞美之词,山林之间,只有他宛如秦筝般的嗓音淡淡响起。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他诵一句,孩童们便摇头晃脑地跟着念一句。 这幅画面竟出奇的祥和。温昭明微微闭上眼睛,耳畔除了山间风声,便是少年金玉一般的嗓音,檀香微微,钟罄袅袅,果然最是能静心。 直到人群中有人轻嗤一声:“沽名钓誉。” 温昭明循声望去,说话的是一位二十岁出头的青年,见众人的目光都聚在自己身上,他一时间有几分自得。“他如此这般汲汲钻营,为的不过是今年秋闱时能由督抚为他做保举罢了。” 人群中自然有人信,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