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种方式,她瞬间打开了关中文化圈的口子,让众人接纳她,顺便印象深刻。 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她虽然已是举人,可实在是年轻,又生的俊秀不凡,看在许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钟灵毓秀的少年,见之忘俗,会心生欢喜,进而喜欢她。 可这些人绝不会把她当成平辈来交流学问,甚至因为她是江南来的,而有意无意排斥。 江南文风之盛,压全大楚其他地方一头,是不争的事实。 不说别的,就书院这事,被评为全大楚最好的书院,江南就占了好几个,而关中一个也没有,其中长安书院勉强算,但也排在其他书院后面。 加上苏叶实在年少的过分,十四的年纪,已经是举人了,这让年龄超过他许多,仍还是秀才的人情何以堪? 于是有意无意的,他们只把苏叶当小辈看,这样大家就不是同辈了,没比的必要了吧? 他们可以对毫无负担的对苏叶展现善意,却不愿意承认她是同辈。 这样微妙的心理,苏叶当然觉察了,不过她又不是来踢馆子的,自然不会明知道对方心里不自在,还要硬凑上去。 她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几乎玩闹般的方式搜集历史小故事,这体现了她少年人跳脱飞扬的心性,符合众人对她年龄的评判。 又以成熟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一丝不苟的研究历史,追本溯源。 那些看似玩闹的故事背后,细究起来,竟真有历史原型和依据,这是本地学子们也没想到的。 有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能灵活运用,可是苏叶告诉他们,或许你现在理解的意思没错,现在就是这么用的,可之前呢? 之前可不是如此,甚至有可能和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 而苏叶写下来的推演过程,一点也不无趣,甚至生动极了,让一部分看过文稿的人,产生了兴趣,加入进来。 他们有的按照自己想法去研究,有的会询问苏叶。 她毫不藏私,把收集考据资料,比较对照,统计与计量等方法一一传授,还有诸如化繁为简,互相印证等等,一一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文人们听完,大受震撼,原来考据历史,也是一门学问,讲究方式方法。 他们知道有史官一直记录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言行,且随着史官们一代代改良,衍生出国别体,编年体,传记等记载方法。 却从未想过,历史的追本溯源是这样繁杂又有意思的工作,渐渐感兴趣起来。 有了他们的参与,苏叶的历史故事搜集和溯源,一下子就快速运转起来。 仅仅几个月时间,就搜集了超过五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