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江知府最鼓励这种行为,接到状纸都要亲自审理,不肯轻易放过。 所以那第一个冒出来的粮商就要倒霉了,因此震后这么久,迟迟都没人敢涨价,生怕被抓了典型。 但这么好的机会,要是不大赚特赚一笔,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他们摸着自己黑透了的心肝想,商人重利不是常识吗? 没道理一边骂他们,一边还想得到他们的救济,凭什么? 要是做慈善能有好处,像那些文人能扬名能当官,他们当然也乐意。 可慈善的下场是什么?古有吕不韦,后有沈万三,终归没一个好下场,那他们又何必假好心呢。 既然已经被骂成奸商,那他们当然要获得更多利润了。 但赚钱归赚钱,商人是没法和官府叫板的,尤其他们的父母官还是皇亲国戚,因此迟迟没人敢跳出来当出头鸟。 这时,陈大同提了一个好建议,先放松众人的警惕,以施米为由,告诉全城百姓乃至周围乡民,姑苏没粮了! 等到所有人都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再偷偷高价卖粮。 到时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知道了,所有人又都自以为是地隐瞒,他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嘛! 既能赚取高额利润,还能获得老百姓的感激呢,毕竟我卖出的可是家里压箱底的粮食,要不是看在你我关系好的份上,还不愿意卖你呢。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我就这么点了,卖了你,我自己都少了,所以你得感激我。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进而自己买到足够粮食,不致于饿死全家的兴奋中,完全不会去思考粮食贵了多少。 毕竟灾难时间粮食涨价是常识,怕就怕有钱都买不到,一家人只能等死。 要不说读书人心黑呢,卖了你还要让你感激涕零。 陈记原本只是一家普普通通售卖粮油副食品的铺子,在姑苏城是极不起眼的存在。 陈家当家人也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并没有扩大的想法,甚至还送独子去读书,希望能得一个麒麟儿。 陈大同确实读进去了,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童生,再进一步就是秀才了。 可惜,他的天资和努力,在本就才子泛滥的江南,只能算一般,多的是比他聪明,还比他努力的人,更有不少世家子,有名师指导,学习资源丰富。 越到后面,他考中秀才的希望越渺茫,而立之后,他自己都放弃了,开始研究一些兵书,想着弃文从武。 但显然,他在这上面也没有天赋,倒是研究出了一些行商耍计谋的本事。 等到父亲去世,他接管了家里那不温不火的铺子,火速瞄准了此条街上另外一家粮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