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首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一首太玄,已达“山是山,山非山;水是水,水非水”的境界。初入修行的人根本无法做到,所以必须先从第一首的境界做起。等领悟透后,待机缘到来,才能参悟第二首。 证道真仙只所以需要重视心境,是因为仙本凡人。 人食五谷杂粮,必有七情六欲。 虽然修到这境界早已能辟谷,但还未成仙之时,必有一些经历,有些往往难忘。这些东西在心头久了,自己遗忘,但天劫来临之时。这些东西就会如电影胶片般,从心头一一掠过,最后化为心魔,冲击神魂。若是应对不好,就会落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所以,证道真仙的时候才会强调修心。 禅宗第一首诗就是将凡俗肉身看做菩提树,心看做明镜台。 有空的时候擦一擦,免得被灰尘遮住,心境有瑕,和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修心法门在各宗不算什么秘密,只是很多人都把时间用来修炼强大自己功法,而很少修炼心灵之道,也只有一些比较注重的长者才会时不时强调一下。 修心法门的境界主要:止念、听息、观光。 止念无需去说,就是去除杂念。 去除杂念后面是听息,也就是入静。 听息之道,凝神内住,专心养静。要求一呼一吸全凭自然,两耳内听,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久而久之,自然常静。到了最后,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都感觉不存在了,也就是入静境界。 观光乃是炼性,真常幻境,若实还虚,若有似无,有意无意,十分玄奥。 修炼此法,需以心神观想虚无。 虚无之地,空荡荡,静寂无比。忽有一日,出现点点莹光,那就是性灵之光,也就是心灵之光。初时点点,飘移不定,微弱无比。随着观想的时间变长,光点增多,开始往外溢散。此时当以心神收摄,化虚光为实质。此后观想,宛如实质的光点越来越多,渐渐聚成一团。 圆陀陀,光灼灼。 自此性光圆满,诸邪不侵,万魔难入,只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是少之又少。 听息与观光之道,看似容易,其实艰难。 听息虽名为听息,其实无听;观光虽名为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真静。 因而圆融无碍,心间无漏,再无一物能落。 这就是禅宗第二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想修炼到这种境界,必须陷入旷日弥久的苦修,也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修成。公良能够做到止念听息,观光小成,但要达到心间无漏的真静境界,估计一辈子也不可能修炼到。 除了这种苦修,还有一种证道真仙时避免心魔来袭的方法。 证道真仙不是一味苦修能够得来,还必须有灵丹灵药相助,平时还必须服用灵食,才能采集充沛灵气炼为己用。如此一来,难免要与人接触。接触久了,就有人情,就有故事,还有家人。这些东西落在心间,一个处理不好,到天劫来时,就会化成天魔来杀你。 以前有一太虚强者为心间无碍,避免证道真仙时为心魔所乘,就屠戮宗门,斩杀所有的亲朋好友。 本以为如此就能心无百碍,不见心魔。 哪想到天劫来时,那些被他杀掉的人通通化为阴魂厉鬼前来讨债,一不小心,就身化灰飞,从此世间消失。也是从此后,各大宗门才开始注重心境修炼。 那人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入魔,既然入魔,当然不得好死。 公良就算再傻也不可能这么做,但他还有其它办法。 算起来他的牵挂很少,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人,看待世界往往用旁观者的目光。 只是一路走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