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学时没先教别的,而是先教他们河西走廊的历史。 别看这地方这么荒凉破败,当年中原战乱不断的时候河西走廊一度成为学者们的家园,他们勉励在此地留存儒学火种,等待将来有机会回到中原再将它们传延下去。 要是自己没机会,那就让自己的徒弟去,让自己的徒孙去。 数千年来华夏永远都不缺这样的人,所以华夏文明才一直不曾断绝。 所以历史已经证明过了,他们河西的祁连山与黑河不仅可以孕育万物,也可以孕育许许多多做大学问、有大成就的英才。 就算我们这一代人只能日复一日地夯土,难道下一代人也会这样吗? 即使下一代人没办法摆脱这样的宿命,下下一代人难道还改变不了吗? 只要能坚持往前走,总有机会在前面等着我们! 河西也能出进士! 哪怕已经在这边定居多年,众人也没像文哥儿这样了解河西走廊几百上千年前的历史。听了文哥儿的一番鼓舞,大伙都振奋起来—— 学他娘的! 自己学不了,就让儿子学、让孙子学! 他们后头的子子孙孙难道全是孬种吗? 不可能! 只要肯干肯学,总有出头的机会! 没见他们指挥使平时都更看重那些会识字能算数的军户吗? 多学点总不会有错! 作者有话说: 文崽:大教育家模式,启动! 众人:听着像洗脑传销 注: 1马铃薯原良种以及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参考《甘肃省第五期农作物专业种子生产技术人员培训通知》(咦这是什么奇怪东西 第364章 才短短小半个月的功夫文哥儿的西北开发计划就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精神建设,可以说是物质精神两不误了。 周围的军户逐渐也从那一百户幸运儿口中听说了不少文哥儿他们的事有些与李清有点情分的军户便忍不住去找李清埋怨:“为什么不选我们呢?我们也是很愿意干活的?我们也想自家娃子考进士啊!” 一开始听到这些话李清还懵了一下。 考进士?什么考进士? 等这些人轮流过来头头是道地给他们讲河西走廊历史说他们河西以前也是出过不少大儒的。几百上千年前出得,难道现在出不得?他们的儿孙一准也能出进士! 听得多了李清都有些麻了。 他们这位王小状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啊?怎么才短短小半个月这些目不识丁的军户就把河西走廊历史说得头头是道,还信心十足地表示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准也能出进士。 弄得他听完以后都忍不住想继续去鞭策自家孩子多多读书了。 听闻王小状元在社学开课,李清念头一转当天便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撵去给文哥儿打下手,并且让文哥儿随便怎么差遣都行要是他不听话就扭送回来让他来个军棍伺候! 文哥儿没想到李清这位都指挥使竟还把自己的儿子送来当苦力,自然是欣然接纳,热情地给这位武将家的小子安排活干。 对于其他军户的孩子想过来蹭课,文哥儿也是来者不拒教一群是教教两群也是教他们待在西北的时间有限就不追求什么小班教学了先给他们心里撒上把热爱学习的种子再说。 一开始有些玩野了的小孩子还不太情愿坐着听课,后来他们发现自己这群人里头没一个比文哥儿更会玩了立刻就对这位状元先生心服口服了每天不是跟着文哥儿呼啦啦地出去干活(玩耍)就是跟着文哥儿呼啦啦地回社学上课。 破旧不堪的社学也被军户们趁着闲暇时过来修整一新看起来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每天大伙下地干活时远远听见孩子们的读书声,都觉得干劲十足。 就是轮到他们自己上识字课和算术课的时候,每个人都变得苦大仇深,很能体会到自家儿孙被逼着上进的痛苦。 他们跟这些文字和数字真是相看两不识,谁都不认得谁啊! 可是小先生他们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教了好几遍,他们要是不好好认怎么对得起他们花费的时间? 李清儿子来给文哥儿打下手时本来还有些不甘不愿,跟着文哥儿多干了几天活后已经学会主动备课和维持纪律了。 因为他蓦地发现自己虽然学不来高深又枯燥的四书五经,学起算术来却是如有神助,对文哥儿他们闲暇时围坐在一起讨论的“关学”更是兴致甚浓。 他恨不得文哥儿每天早些把活干完,好闲下来多讲讲“关学”。 李清儿子顿时成了社学的纪律委员,不仅负责严查学生的迟到情况,还负责教育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争取不让任何人拖延文哥儿下课的时间! 文哥儿没想到李清一个武将居然能生出个搞科学的好苗子。 难怪读书读不进去,原来是理科M.Weda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