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风起云涌,有讨袁之役的前后始末,有护国战争的轰轰烈烈开始,黯然结束收场......报纸都是一线材料,阿绣第一次,那样真切,那样细致的了解过,过去这十几年里,脚下这片土地上真正发生过什么。 千千万万的人为革/命流血牺牲,为的就是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剪报中也有以人物单独成册,有蔡将军,有中山先生,还有一位,是李鸿章。 年份不对,身份似乎也不对。 阿绣记得,曹老师曾在课上讲过,这位李中堂与列强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是腐朽的保皇派,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 带着疑惑与好奇,她翻开了这本剪报。 这个人的一生,是前朝末代纷乱百年的缩影。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世事瞬息万变,方知经史子集,已不是治国之道,然而忠君爱国,终究还是唯一信仰。兴办实业,派遣幼童留学,帝国风雨飘摇之时,他妄图已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可大厦倾颓,王朝的腐朽落后已是烂到了根上。 甲午战争,日本人狠狠的击碎了中国人的自尊,割地赔款,家常便饭,他们叫嚣着,让七十岁高龄的中堂来日本签条约,他不来,仗就继续打!偌大个王朝,从太后到权臣,无人敢反驳,古稀老人只能颤巍巍的远渡重洋。 日本人狼子野心,漫天要价,张口就是二万万白银,中堂含泪祈求少一点,只当是给他回国的旅费。 谈判久拖不决,第四天回驿馆的路上,有人当街刺杀,子弹正中他左颊,手下惊慌失措,而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莫慌,此血可以报国矣!” 他拒绝手术,拒绝缝针,顶着这样惨烈的伤口,终于将赔款降了下来。 离开日本之时,他立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一生践行,此后哪怕途径横滨换船周转,他都拒不上岸,仅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立。 及至八国联军进京那年,他已油尽灯枯,仍是勉力出席了议和会议,所谓“议和”,哪有“议和”?不过是再一次的懦弱退让,这一次是四五千万两白银,列强表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条约签完,李吐血不止,几个月后,与世长辞。 历史终究只是留下了他无数屈辱条约上签下的姓名,朝野上下,一片骂声。 有前人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悲哀的不只是这个固执的愚忠之臣,还有那个封建腐朽的王朝,这个懦弱可欺的中国。 二十多年过去了,巴黎和会失山东,上海租界遍地开花,弱国无外交,中国的腰杆依旧没有挺起来。 梅雨天里,阿绣恍然觉得双眼也泛起了潮湿。 心中激荡着一股莫名的冲动,鞭策着她要去做什么,要去学什么,要去改变什么。 最后一页讣告之后,是少年人郑重其事手写的一行承诺: 未了之事,我辈可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少年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也不是说他就是完全的好人亦或坏人,历史和政治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只不过长大后读了一些书会颠覆以前对教科书上一些人的印象,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的。 这件事对阿绣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第62章 七月流火, 军校新入学的四期生举行了第一次实战演练。 实战演习的地点,按照惯例, 还是与长洲岛隔江相望的珠村。这天一大早, 女子队的数十名学员就在沈霞队长的带领下,到村内的大街小巷提出《告农民书》, 预告村民,免出意外。m.WEdAliAn.COM